木盒沉香印象香烟好抽么引监管关注,暗流涌动
2025年7月1日,随着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最新修正案的正式实施,我国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监管风暴。当日,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对烟草制品包装标识、销售渠道及广告宣传等方面实施更严格的管控措施。会上,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调整旨在进一步降低青少年吸烟率,并推动行业向“健康烟草”方向转型。
在发布会上,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磊指出:“新版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配套细则将于7月15日起全面执行,其中对电子烟、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监管力度显著加强。”据记者了解,此次调整将禁止所有烟草制品使用“低焦油”、“淡味”等误导性宣传用语,并要求所有卷烟包装面积不低于85%的警示图文覆盖。
行业市场方面,记者走访北京、上海等主要城市烟草专卖店发现,新版包装的“中华”、“利群”等畅销品牌已开始上架。一位正在选购“中华(硬)”的消费者李先生告诉记者:“新包装的警示语更大了,但价格没变,一条还是800元。”而另一位选择“玉溪(软)”的烟民则表示:“包装改了,味道还是一样,只是现在抽根烟心里更不踏实了。”
针对市场关注的热点产品“木盒沉香印象香烟好抽么”,记者特别采访了行业专家。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张教授表示:“这款采用天然沉香提取物的中高端产品,虽然口感独特,但本质上仍属于烟草制品,同样受到严格监管。消费者不应将其视为‘健康替代品’。”事实上,这款定价约180元/包的香烟,在社交平台上曾因“木质香气浓郁”而走红,但专家提醒,其焦油含量仍符合国家标准,并无特殊豁免。
在监管执法层面,记者从北京市烟草专卖局获悉,自7月1日起,全市开展为期三个月的“烟草市场秩序整治专项行动”。行动首日,执法人员共查处无证经营案件12起,收缴非法卷烟8700条,其中包括假冒“双喜(硬经典)”和走私“万宝路”等。一位参与行动的执法人员透露:“新版包装的普及为识别假冒伪劣提供了新依据,但仍有不法分子试图通过‘套包’方式逃避监管。”
法律合规领域也出现新动向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涉及烟草广告的案件判决,某网络平台因发布“某品牌电子烟有助于戒烟”的误导性信息,被处以50万元罚款。案件主审法官强调:“烟草广告的界限正在不断收紧,任何形式的变相宣传都将面临法律风险。”
行业内部,多家烟草企业已启动应对预案。记者联系到云南中烟相关人士,对方表示:“我们已对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,确保新包装合规率100%。同时,正在研发的‘减害’技术产品将作为战略储备。”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卷烟厂技术主管向记者坦言:“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‘减害’仍是相对概念,消费者不应过度解读。”
消费者评价方面,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30位烟民。其中,60%表示“新包装让人不舒服”,20%认为“对吸烟习惯有影响”,剩余的则持无所谓态度。一位抽“红塔山(经典1956)”的退休教师表示:“抽了一辈子烟,包装怎么改都一样,关键是价格别涨。”而年轻消费者则更关注电子烟的替代效应,有90后表示:“既然真烟越来越难买,可能会考虑尼古丁贴片。”
国际视野下,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玛丽亚在书面回应中称:“中国此次监管升级与WHO MPOWER措施高度契合,但需警惕新型烟草产品的渗透。”她特别提到,全球已有23个国家禁止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,而中国对此类产品的监管仍存在模糊地带。
回到市场热点,“木盒沉香印象香烟好抽么”这一话题在消费者群体中持续发酵。有消费者在电商平台匿名评价:“180一包的价格,确实能尝到点沉香味,但焦油量3mg和普通烟没区别,纯属心理安慰。”而行业内部人士则透露,这款产品实际销量仅占公司总销量的2%,更多是作为“形象产品”存在。
在法律合规层面,记者梳理发现,新版包装的执行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部分传统渠道的库存清理进度不一,二是消费者对“健康标识”的误解。对此,国家烟草专卖局表示将设立“过渡期帮扶机制”,并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。
临近傍晚,记者在王府井烟草专卖店观察到,不少顾客对新版包装的“吸烟危害示意图”表示不适。一位选购“南京(特醇)”的女士直言:“眼睛看着难受,但没办法,总不能不抽烟吧。”而另一边,电子烟柜台前则排起长队,销售人员透露:“今天卖出了平时3倍的量。”
当晚,多家烟草上市公司发布中期业绩预告,受新版包装初期影响,部分企业预计利润下滑5%-8%。但分析师指出,长期来看,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,头部企业有望通过产品升级弥补损失。
随着夜幕降临,北京西单附近一家24小时便利店,最后一包旧版包装的“红河(软)”被顾客买走。店员小张感慨:“十年了,终于要全部换新了。”而在城市的另一端,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灯火通明,技术人员正在对首批新型烟草制品进行毒理学测试,为下一阶段的监管政策提供数据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