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供遇见烟多钱一条,政策收紧势在必行,势在必行。
2025年7月2日,随着烟草行业政策风向的持续调整,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动态变化。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及批发市场发现,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未出台新的调控政策,但各地对“控烟”与“规范”的双重要求仍在持续发酵,尤其体现在零售价格、渠道管理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。
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连锁超市的烟草专柜,记者注意到,部分品牌卷烟的零售价格较上月略有上调。例如,“中华”牌硬盒香烟的单价从230元/条上调至235元/条,而“利群”牌香烟则维持在120元/条的价位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采购经理透露:“虽然官方未明确通知调价,但供应商在6月底已下发通知,要求部分产品提价5%-10%,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和物流费用的增加。”
与此同时,记者在“直供遇见烟多钱一条”的讨论中,发现不少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依然较高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有烟民留言:“现在抽根好烟都要思量再三,‘中华’涨了5块钱,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”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:“价格涨了,但品质没变,只能咬着牙继续抽。”这种心态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,当地烟草零售终端的销量数据显示,中低价位香烟的占比仍保持在60%以上。
监管层面,近期多地烟草专卖局加大了对无证经营和非法渠道的打击力度。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在6月底通报了一起跨省走私案件,涉案卷烟价值超过2000万元,涉及多个品牌。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执法处处长王明(化名)接受采访时强调:“下半年将继续严打‘假私非’卷烟,同时加强对电子渠道的监管,防止线上非法销售。”
在行业市场行情方面,电子烟与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监管政策也在持续收紧。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《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子烟销售渠道的通知》,要求所有电子烟销售主体必须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,并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。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电子烟体验店看到,店主已将所有产品下架,并张贴了“暂停营业”的告示。店主坦言:“政策越来越严,我们只能暂时观望。”
烟草相关法律和合规领域的专家观点值得关注。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指出:“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修订后,对烟草广告、促销活动的限制更加严格,尤其是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空前。这意味着烟草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营销策略。”他举例说,某知名烟草品牌因在短视频平台投放“吸烟与健康”的误导性广告,已被处以50万元罚款。
业内专家对当前烟草市场的看法呈现分化。中国烟草学会理事李教授认为:“尽管政策持续收紧,但烟草消费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。未来几年,行业将进入‘精耕细作’阶段,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来应对挑战。”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则预测:“如果‘控烟’力度继续加大,未来3-5年内,烟草行业的年增长率可能降至1%以下。”
消费者评价方面,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烟民,其中6位表示“价格涨了,但还是会抽”,3位表示“正在尝试戒烟”,1位则表示“已经改抽电子烟”。一位45岁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:“现在‘红塔山’都要卖30块一包,比前年贵了3块,但没办法,开车累了还得抽两口。”相比之下,一位90后消费者则显得更为理性:“价格涨了就少抽点,或者换抽便宜点的牌子。”
在“直供遇见烟多钱一条”的讨论中,记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部分消费者开始关注“直供渠道”的合法性。有烟民在论坛发帖询问:“听说有些品牌有官方直供渠道,价格比零售店便宜,是真的吗?”对此,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明确表示:“除指定渠道外,任何形式的‘直供’均属违规,消费者应谨慎购买,避免买到假烟。”
综合来看,2025年7月2日的烟草行业动态显示,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仍在继续。虽然短期内价格波动和渠道调整是主要看点,但长期而言,烟草行业的转型与合规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正如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所言:“未来的烟草市场,将不再仅仅是‘卖烟’,而是‘卖合规’。”